记者 梁波
最近一段时间,在盐边的街头巷尾,在微信、抖音、快手的朋友圈里,一部盐边原创话剧持续发酵,在公众的一片叫好声里,这部名为《雅砻江水天上来》的三幕话剧,以“一城一部剧、一剧一股气”的恢弘磅礴、昂扬奋进,戳中了盐边人的心窝子,也戳中写了、演了、看了这部剧的所有人——
高度浓缩一剧千年——往历史深处寻找精神源点
一部剧,上盐边县委常委会,《雅砻江水天上来》开了先例。
去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新的赶考路上,沿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攀枝花”的新航标,盐边如何开卷答题,县委确定,排演话剧《雅砻江水天上来》,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发力点,聚力打造“滋味盐边”品牌,深入挖掘大笮文化,弘扬新时代盐边精神,在推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中,凝聚干事创业的盐边精气神。
排练现场一。
剧本是一剧之本,必须起到抓纲挈领的作用,成为全剧的灵魂。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盐边县公务服务中心主任沙陇,有多部编剧、音乐作品获省市专业奖项,他接受剧本初创的任务时,收到的要求是:这部剧要让“盐边人被感动,外地人被打动,笮文化被推动,发展力被带动”。作为土生土长的盐边人,他凭借对生养自己的一方山水的热爱和了解,连续写了三稿,汇集了剧本需要的要素。
但是,盐边的历史跨度太长,若是都要展现,一部三幕话剧难以容纳,若是以点带面,又容易失之偏颇。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国家二级编剧、攀枝花文艺创评室副主任李骊,成为提炼主题、深化剧本的主创,她着力往历史深处寻找精神源点:昼夜奔流的雅砻江,孕育了笮山若水的血脉,大笮儿女自古繁衍生息于此,勤劳善良、热情团结的31个民族诠释着这一方山水的内涵:这里就是盐边,历史深厚、有情有义、富饶美丽,这里是奋斗理想的地方,这里是有滋有味的地方!
家国情怀,跃然纸上,正所谓人无精神不立,城无精神难兴!在数易其稿中,剧本的脉络渐次清晰,原本由多个历史片段构成的剧情,集中到了一个爆发点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盐边县在三线建设、二滩水电站移民、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数十年变迁,剧情的切口,是严家三代,“严”通“盐”,三源、新河、复兴皆各有寓意;故事的引子,从远古笮人首领与南丝绸之路的探路先驱司马相如之间的对话拉开帷幕,薪火相传的是大笮儿女在历史长河的时代变革洪流中,面临“往哪里去,怎么走”的艰难选择时,始终秉持“团结奋斗 守正创新 担当奉献 富民兴盐”的盐边精神,砥砺奋进,兴建家园,由此定格主题——“我们要发展,就要像那雅砻江水,一直不停地朝前奔腾!”
记者了解到,直到第8稿,剧本固定了代表盐边独特风情的“六景”:读书人(举人文化)、打山匠(猎人)、采茶女(国胜茶)、老艄翁(雅砻江上早期摆渡)、烤酒师(笮酒)、农家妹(盐边菜),在剧中承担叙述、衔接和评论的作用,也成为全剧极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
发展支撑编演接力——从文化视角讲述大笮故事
话剧《雅砻江水天上来》启动之初,正是盐边县委党校大剧院落成之时,可设置旋转升降布景,灯光音效美轮美奂,这是盐边县近年来笃定“钒钛首县 滋味盐边”发展定位、在多个发展新赛道上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也为包括话剧在内的舞台演出提供了高水平的展演地。
排练现场二。
为全力推动《雅砻江水天上来》,盐边县拿出了专项资金,组建了由县级领导带队、多个部门参与的协调组,邀请到省内顶尖级的艺术监制、导演、作曲以及舞美、服装、道具、灯光、化妆造型、多媒体视频设计参与创作,并把主创团队多次请到县城召开研讨会、深入北部地区采风;盐边本土的文化人纷纷建言献策,端出了很多盐边故事,连演员们的对白里也满是带有俚语味的盐边话,“若水的子孙,笮人的后代,没有拉稀摆带的”“你个丁二宝是不是被牛角弯了”“这个瓜婆娘,她说她要连花下面的土都一起挖走,只要树挪得活,人就挪不死”……沾满泥土芬芳的乡音乡情,像菜园里顶花带刺的黄瓜、茄子般,充满亲和力,使剧情更具感染力。
“尽管之前,我做了很多关于盐边的功课,但当我第一次来到盐边,坐船穿行在二滩库区的时候,依然被强烈的震撼了,这片长满英雄故事的土地,让我对自己饰演的角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7月8日,在成都一家演艺公司的走廊上,主演李柯瑾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水下的老县城虽然看不到,但热情的盐边人,开船的大哥、渔门集镇上的大妈大叔向他讲述着曾经的往事和如今的兴旺,令他动容。
整台话剧的排练分成了两个地方,18名专业演员在成都,13名参与群演的攀枝花经贸旅游学校学生在攀枝花,直到首演前一个星期,两组演员聚集在盐边县委党校大剧院进行合成,因为对盐边的深入了解,每一次对台词,大家都泪流满面。指导群演的导演王捷告诉记者,为了做一个告别家园的跪拜动作,好几个学生娃磨破了膝盖。
随着正式演出的临近,每一次带观众彩排的时候,艺术总监杜林、编剧李骊、沙陇等人就坐在观众席上,倾听观众的意见,再一次又一次修改剧本和舞台动作,力求精益求精,让艺术更靠近真实。
舞台之上留住乡愁——凝聚共谋发展的精气神
7月1日,首演当天晚上,容纳千人的盐边党校大剧院座无虚席,流光溢彩的舞台上,人、景、声的交错中,时间被剧情带着走,90分钟在不知不觉间流逝,几乎所有人似乎都被“钉”在了座位上,持续爆发的掌声,既是对话剧本身的肯定,又成为了话剧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哭了,在现场观看的时候,这部剧从编到演,都很成功,在盐边工作快30年了,剧中的一切都感同身受,”盐边县干部沈虹告诉记者,《雅砻江水天上来》应该算得上是近年来盐边县乃至攀枝花文化事业发展的厚积薄发,对当前正在加快推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的盐边人来说,看了很是提气鼓劲
“看到搬迁的那一幕,眼泪夺眶而出,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当年,”红格镇益民村春林组的党员吴云飞、卢天琼夫妇,是二滩移民搬迁的亲历者,他们向记者表示,当年从原来的健康镇狮子村搬到现在的益民村,对剧中“听国家的话没有错”这句话,不是很理解,当时的益民村到处都又灰又乱,基础设施、产业,什么都缺。也就短短二十几年,如今的春林与当初相比,可以说是换了一个天地,新建家园,不光要靠党和政府,我们自己也要努力,这些年,水、电、路、通讯日新月异,村里发展红格纽荷儿、冬早蔬菜,收入100万元的人家都有,普通人家的收益也在10万元以上,听国家的话真的没有错。
家园的底色是乡愁,为了把“滋味盐边”的品牌擦得更亮,记者获悉,盐边县将话剧《雅砻江水天上来》分为了A、B组。目前,A组已完成排练、首演,还在对剧本、舞台演出进行磨合、修改,预计今年9月在成都展演;B组已向全县各个部门、乡镇招募演员,随即进入演员的遴选,预计年底完成排练,实现“盐边人说盐边事,盐边人演盐边人”,通过文化的路径把乡愁的符号固定在舞台上,为全县“一体化”、“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擂响文化的战鼓。
“千年笮风吹来了远古中坚强的血脉,万古若水流淌着奋进的高昂与澎湃……雅砻江水天上来,宛如乐章的精彩……”(盐边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梁芝羽 审核: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