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日子” ——仁和区大田镇乌喇么村农民致富奔康见闻

时间:2020-11-08 来源:非钒钛度客户端


  深秋时节,仁和区大田镇乌喇么村群山翠绿。

  走进回朗村民小组,一幢大气、精美的楼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老张这人豁达勤快,房子修得好,石榴种得也好!”谈起户主张直坤,同行的第一书记王文华连连夸赞。

  “老张,今年石榴卖了多少钱?”站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王文华与张直坤交谈起来。

  “接近9万元,要不是受疫情影响,肯定能过10万。”张直坤笑眯眯地说。随后,他拿出一沓纸,边翻看每天卖石榴的记录,边计算起来。

  “没种石榴之前,想都没想到会过上今天这样火红的生活。”张直坤说,他修这幢楼花了40多万元,从设计到施工、装修,只请了一个工人。

  张直坤家的幸福生活还要从2014年说起。从2014年定调“两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以来,仁和区明确靶向,对症下药,对贫困户“一帮到底”,确保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00人左右,到2018年全部脱贫。

  乌喇么村地处边远山区,村里长期缺水,再加上交通不便,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种植玉米。“10亩玉米,就算收成好的时候,也只能卖到9毛钱一斤,从早忙到晚,收入却难以养活一家四口啊。”张直坤家2013年家庭人均收入3129.95元,被列入帮扶对象。

  通过帮扶,张直坤家修建了圈舍,饲养上了山羊。由于年幼时不慎左脚受伤致残,腿脚不便,张直坤不能上山放羊,圈养的山羊三天两头生病,导致收入甚微。

  正在张直坤犯愁时,乌喇么村先后争取资金1800余万元兴水利、建道路,山下的水抽到了山上来,山外的车开到了山里来。水、路之变,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今后种点什么好?”各家各户盘算开来。村支两委经过考察、对比,决定发展石榴种植产业。

  “一开始大家都不敢种,村支书就率先种下200棵。”张直坤说,大田镇石榴种植历史悠久,效益很好。早些年,他们也种过石榴,由于缺水,土壤比较干旱,遇到突然降雨,石榴就会大面积裂果,一年辛苦全打了水漂。

  如今,水源有了保障,石榴种植又是另一番景象。2年后,200棵石榴树如期挂果,卖了4万多元,村民们顿时打消了顾虑,张直坤也种了10亩石榴树。为了让大家尽快上手,村里还请来专家,手把手教农户施肥、嫁接、套袋。

  “第一年卖了5万元,第二年卖了6万元,今年是第三年,明年争取卖10万元。”张直坤说,“现在靠卖石榴,村民卖得笑。”

  四川省脱贫攻坚贫困户精准帮扶手册上的数据,直观反映了张直坤家的变化:2019年9月30日到2020年10月1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07.9元。

  “我养了20多年的羊,以前最多10余只,现在大大小小养了156只。”最近这2年,只要天气允许,乌喇么村民小组的张作云每天早上10点过就赶着羊群上山,下午7点回家,来回路程五六十公里。

  张作云是乌喇么村精准扶贫户。过去,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他无法外出打工,家里土地又因干旱缺水,只能种植玉米,家庭年收入不足3000元,生活十分清贫。

  自仁和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张作云了解到各项好政策后,燃起了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根据张作云家的情况,村支两委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在基础设施方面,为张作云家修建了一口100立方米的水池,解决果树、核桃、板栗用水的问题。产业发展方面,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和本人意愿,申报了种草养畜项目,修建了砖混结构的羊圈,一楼一底,100平方米。

  乌喇么村林草资源丰富,当地群众长期以来放养山羊,由于传统养殖出栏率低、抵御病害能力弱,经济效益并不理想。鉴于此,大田镇邀请市、区人社部门及专家到该村调研,通过调研走访、听取群众需求后,将该村列为2017年度全市专家下基层行动之列,搭建起了专家智力与基层发展对接互动的平台,通过技术帮扶,让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专家们教的方法太好了,我以前只知道养,不知道如何科学喂养,看着羊越养越瘦,只能干着急。现在有了技术,越养越明白。”张作云说,以前,他从来没有把羊养到100斤以上,现在100斤以上的有10多只了。“入冬准备卖一批,100斤以上的每斤能多卖4元钱。”张作云笑眯眯地说,“现在,既要养羊,还要照看核桃、板栗,一天忙得没时间找媳妇哦。”

来源:攀枝花日报

责任编辑:唐波 审核:吴蔚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