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运行中的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工程生产线。
本报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波 张国庆 文/图)9月18日清晨,盐边钒钛产业开发区龙佰四川矿冶公司新建的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工程生产线上,浮选工陈修宏和同事在1号粗选浮选柱前观察旋转中的钛铁矿细微气泡。4天前,这条生产线投运,标志着该项创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有望“盘活”约5.8亿吨钒钛磁铁矿尾矿资源,预期可回收875万吨钛精矿。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指出,希望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生产线投运,正是攀枝花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
“科技必须实现成果转换,否则资源就会躺着睡大觉。”9月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严光生在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建设座谈会暨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示范工程试车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科技成果转化并非易事。在攀西地区,钛资源储量8.7亿吨,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攀西钒钛磁铁矿属于复合多金属矿,利用率仅为29%左右,主要原因是大量微细粒的钛铁矿流失到尾矿中,19微米以下占了60%。
早在2016年,龙佰矿冶便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开启尾矿中微细粒钛资源综合回收技术攻关,当时钛铁矿的回收下限是74微米。6年多来,经过实验室研究、扩大试验、半工业化试验、工业化试验等近万次攻关,对精细分级等核心技术进行研发,最终实现了19微米以下的超微细粒级钛铁矿高效回收,回收率达80%以上,钛资源综合利用率从29%提升至45%。
记者了解到,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工程有5大创新点:研发出“精细分级—梯级磁选预富集技术”“选择性磁团聚—剪切絮凝浮选技术”“高紊流矿化—低紊流浮选与微泡强化浮选新工艺”等3项关键技术,攻克了世界性难题;实现了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工业回收应用;首次突破了氧化矿浮选的粒度下限;成功实现了科技增储;显著减少了尾矿排放。该成果被中国工程院邱冠周等3位院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在全国同行业推广。
据了解,超微细粒级钛铁矿强化回收创新工程生产线,预计每年可为龙佰矿冶新增钛精矿22万吨,相当于节约一座开采规模为330万吨/年的大中型矿山的开采矿石量,新增产值49500万元。该项创新技术应用后,将“盘活”约5.8亿吨钒钛磁铁矿尾矿资源,预期可回收875万吨钛精矿,相当于节省了1.3亿吨钒钛磁铁矿原矿开采,预计每年减少200万吨尾矿排放。
责任编辑:杨正鹏 审核: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