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沛 周娟 记者 王南桢
“1998年,我来到仁和区交通局工作,在这里工作了12年,亲历和见证了仁和从仅有6条县道、总长148公里,到现在60多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仁和区原交通局党总支部书记、局长谢茂国感慨地说,“仁和区的交通变化,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打通发展动脉
谢茂国回忆说:“2000年左右,仁和农产品要想出市、出省,只能走国道,盘山路弯叠弯,别说农产品,人都遭罪。”
2004年,全区首条高速公路——攀田高速开建,谢茂国与专家、建设者一起到一线,开展前期勘测工作。“修路必须先去探路勘测才能绘制设计图,因条件艰苦,很久才能前进1公里,靠脚力探路勘测收集的数据来之不易。”谢茂国开玩笑说,测量地面平整度,需要地面干净,没有设备,就趴在地上用嘴吹,每个人回来都是“花脸猫”。
为了修路,谢茂国奔波不歇——上午,到现场解决土地被填埋纠纷;下午,到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协调村民土地纠纷;晚上,到村上调解群众补偿纠纷;深夜,回到办公室查看公路建设问题案卷……经过5年的建设,2009年,攀田高速建成投用。仁和区也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农村公路里程达1160公里,特色农产品出山通道愈加畅通,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驶上快车道。
建成后的攀(枝花)至田(房)高速公路全长59公里。
联通山里山外
现在,前往平地镇的乡村客车由柏油站出发,途经榴园村、白拉古村等地,最终到达平地镇客运站,行程仅一个半小时。“2000年,农村地区出行只能搭乘面包车,发车时间不固定、定价高不说,从城区到平地镇要花费近3小时,主要还不安全。”谢茂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摇了摇头。
为打造便捷乡村客运服务体系,仁和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根据实际,为有需求的村民开通“班车定制”服务。“为全面掌握乡村道路基础条件、村庄人口、村民出行习惯,有一次,我和同事下乡查看道路路线,从大龙潭乡政府走到混撒拉村,中途休息了好几次,耗时约3个小时才到。村民离老远看到我们来了,就给我们拿水和干粮,像看见亲人一样高兴。也是那一刻,我读懂了村民对开通农村客运的期待。”谢茂国说,如何将乡镇客运统一起来规范管理、路线怎么设定、村民在哪里上下车更方便……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深入乡村一线调查摸底,挨家挨户走访才能换来答案。“现在,客运车都变成‘小黄车’,群众出行方便了,每次听到别人夸赞客运车的时候,我心里都乐开了花。”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统一规范管理的金通农村客运车辆121辆,完成仁和镇、大田镇、前进镇、平地镇等12个乡(镇)和64个行政村“金通工程”打造,真正打通了农村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乡村客运“小黄车”方便了群众下乡、上街。
编织交通网络
2022年12月26日,新成昆复线正式通车。
今年5月4日,谢茂国坐上了成都到攀枝花的动车,约5个小时便到达了攀枝花南站。舒适、快速、方便,是他此行的感受。看着车站人来人往,谢茂国说:“以前赶火车可太难了,车站离仁和很远,开车大概两个小时才能到金江火车站,坐的还是绿皮车。”
仁和,地处四川、云南交界处,到成都路途遥远。谢茂国回忆,没有高速公路和动车的时候,坐绿皮火车需要14个小时,开车需要2天才能到达。每到节假日,买不到票,只能坐在火车过道上。
2022年12月26日,一辆“绿巨人”从成都南开进攀枝花南站,标志着新成昆铁路正式通车,仁和与成都的时空距离从原来的14个小时缩短为5个小时左右。这座四川最南端的小城,不再是“诗和远方”,而是许多人说走就走的“向往之地”。
谢茂国在攀枝花南站进站口感叹着交通变化带来的便利。
多年来,一代代交通人以“逢山开路”的决心,织起了条条纵横交错的交通网,让仁和区交通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难到畅”的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唐波 审核:梁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