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钒钛度讯(诸彦佟 记者 王南桢文/图)6月20日,仁和区人社局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办公室里,一片忙碌景象,工作人员正整理复盘已调解成功的案卷。
“以前,受访人需要经过非常长的流程,要先申请仲裁,经过15天举证答辩后才能开庭、然后裁决,整个流程耗时60天左右。”区仲裁院院长李玲表示,成立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后,鼓励优先采用调解的方式,当事人提交仲裁申请书后,再交给专业律师团队、调解员进行调解,有效节约了行政、司法资源,减少了劳动者的等待时间,更快、更好、更高效达成当事人的诉求。
在仁和区某建筑工地打工的沙某某,在施工过程中受伤,被评定为十级工伤。他与公司就工伤致残待遇赔偿问题发生争议,今年3月23日,他向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希望得到法律帮助。
接受沙某某的劳动仲裁申请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委托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帮助其得到合理的工伤致残待遇赔偿。
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接到委派函后,指派调解员核实沙某某的诉求和证据,对案情进行了详细调查。于4月10日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解除劳动关系、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赔偿款等调解协议,整个过程历时18天,比原来的60天缩短了42天。
仁和区坚持把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人社、工会、法院等部门单位联动,搭建劳动争议调解平台,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把劳动争议化解在案前,减少职工的维权成本。
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于2022年3月3日成立,出台了规章制度,完备了基础设施,台账案卷详实,工作成效显著。在人员配备上,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与区仲裁院的工作人员协作联动办公,同时区总工会与律师事务所合作,配备专职律师,目前已登记有调解员11名,包含律师3名、仲裁员3名(兼职)。
“受理大厅统一设置了‘监察+仲裁’受理窗口,群众若需要维权,接访人员会初步明确当事人诉求,引导当事人选择最佳维权途径,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由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将矛盾及时从源头化解。”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负责人表示,少部分调解不成的案件由“监察+仲裁”窗口办理,将当事人的诉求进行分流,及时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等有关信息,传递至对应组织部门。
“下一步打算建立调、裁、审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机构职能优势,持续开展服务优化建设。”李玲表示,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将积极创新便民维权方式,打造特色服务品牌,为争议双方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
今年以来,通过区法院、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派件到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共27件,目前已办结23件,调解成功21件。
责任编辑:唐波 审核:梁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