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最新
攀枝花:一江碧水向东流

时间:2023-04-17 来源:非钒钛度客户端

  
  记者 陈愉 

  
  4月10日,沿江高速公路(宜宾至攀枝花高速)控制性工程——位于我市境内的钒钛高新区大桥主桥顺利完成合龙,本土摄影师石磊用无人机镜头拍下了合龙后的大桥主桥画面。在蓝天白云映衬下,金沙江奔流而过,一江清水、岸边风光以及钒钛高新区大桥就此“定格”。


  4月10日,沿江高速公路(宜宾至攀枝花高速)控制性工程——位于我市境内的钒钛高新区大桥主桥顺利完成合龙,一横一纵,该图碧绿江水和桥面色彩对比强烈,网友惊叹水质佳。 石磊 摄   
  图片一经发布,网友们不仅为建设中的钒钛高新区大桥主桥顺利合龙高兴,也被这大桥之下的碧水所震撼。“一横一纵,绝美!”“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有网友甚至发出质疑:“背景太假,美得不真实”……   
  其实,这本就是攀枝花碧水蓝天最真实的一面。 

     
  记者联系上了摄影师石磊,他告诉记者,无人机飞跃主桥桥面时,他也被这画面惊讶到了。“干净的画面里,只有桥和金沙江,大桥跨越江面,一横一纵,色彩对比鲜明,我马上操作无人机拍了下来。”石磊说,在拍摄照片时就有预感大家会说“背景太假”,这样的景色最近几年非常常见,以前金沙江水浑浊得很。

     
  金沙江水由浊变清,是攀枝花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强化部门协作、流域治理为突破口,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做大做活“水文章”。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通报了今年1月全省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情况。 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中,我市纳入国家、省地表水考核的8个断面水质达到II类及以上,达标率100%,在21个市级城市中排名第3。“人们正在逐步享受到‘河畅、岸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环境和亲水近水的宜居生活。”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污水变清水 “反哺”金沙江  
  在东区小沙坝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每天有3万余吨经处理的水从这里流出,源源不断汇入金沙江中。 

  
  “化学需氧量8.5毫克每升、总磷0.14毫克每升……经过我们厂处理的生活污水,各项污染物浓度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一级A标准,真正让污水重新变成了清水……”小沙坝污水处理厂负责人自豪地告诉记者。

  
  水污染防治是水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重点。近年来,攀枝花市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抓好城市、工业、农村水污染防治,保护好一江碧水。

  
  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方面,自“十三五”以来,攀枝花市累计投资26.5亿元,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8座,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达到27座,年生活污水处理量增幅达到了60.68%;新(改扩)建污水管网700余公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大幅提升,实现城市、县城和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一组组数据,是攀枝花护水的力证。如今,浑浊污水变身清水,“反哺”奔腾向东的金沙江。 

  
  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工业污水治理是需要直面的难点。我市先后投入约6亿元,建成投用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格里坪特色产业园区等5座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置并达标排放。

  
  全市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取缔“十小”企业近百家,整治“散乱污”企业500多家,督促“三磷”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在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2018年至今,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和带动,全市230个行政村中已有202个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87.83%。同时,全市85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已达100%。

  

  联合管控 协作发力  
  电话会商、会议会商、实地检查会商……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建立水生态环境质量会商机制,定期组织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重点承担污水防治职责的部门会商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联合管控,已成为我市深化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常态。 

  
  近年来,我市分别与凉山州,云南省楚雄州、丽江市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共商共治,为同频共振、同心融合、同向发力保护好金沙江水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人防、技防协作发力,让攀枝花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石磊 摄     


  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在流经境内的金沙江、安宁河、雅砻江3条河流的重点断面上已建成9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设置243个手工监测点位,配置619台(套)河湖视频监控和预警设备,并在全市水环境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布置了102套重点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实现了主要流域、重要区域、重点排口、饮用水水源地等监控全覆盖。 

  
  依托水质自动站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与基础数据库系统,通过整合各种数据资源,建立起了全市水质管控数据库,编织起了水质“数据网”,借助数据科学研判污水来源,针对性采取措施,实现污水精准管控。
  “以前巡河全靠人一步一步地边走边看,现在有了无人机,人去不了的地方也看得清清楚楚,哪个地方有问题一目了然。”西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全国最美民间河湖卫士”李明法如是说。 

  
  近年来,我市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环境监管执法手段,建立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预警、核查、处置”执法监管全程跟踪督办的高效能、信息化、全覆盖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实现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监控无死角。2022年,全市共立案涉水环境案件5件,行政处罚95.1万元,刑事移送一件。

  

  
  统筹水生态修复 涵养一江好水  
  今年春节,无人机拍摄视角下的米易县城南湿地公园,水秀景美、碧波映城,人们在占地226亩的公园内畅游,仿佛置身于画中。 

  
  为了让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我市将生态修复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始终坚持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让青山绿水与蓝天白云相得益彰。全市累计投入资金约4亿元,打造滨河景观长廊、沿河健身绿道30公里,着力提升城市“水景观”。

  石磊 摄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水土保持专项资金1.0178亿元,实施水土保持项目18个,统筹矿山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林业生态修复等,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1.99平方公里,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23.68平方公里,减少率达7.6%。 

  
  仅2022年,全市共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治理2040亩,完成营造林20.8万亩、退化林修复1.8万亩、封山育林3.8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2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38%。 

  
  水环境,蕴含着一座城市发展的潜力和资本,未来的攀枝花,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河(湖、库)长制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规定,聚焦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大力实施友好生态环境建设五年行动和大规模绿化全攀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上下游协作共治等工作,持续擦亮攀枝花生态底色,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春水。 

  

责任编辑:梁芝羽 审核:毛哲先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