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钒钛度讯(记者 李媛)“攀枝花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这里瓜果飘香,大街上随处可见孩子们的笑脸,老人们悠闲地遛着弯。这些年,见证了攀枝花经济、社会、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城市,洒下了汗水,倾注了心血,也有了愈加深厚的感情。”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钒技术研究所所长、“天府青城计划”专家(天府科技领军人才)彭毅对记者道。
彭毅(右一)与大家讨论研究课题。
前不久,记者电话联系彭毅时,他正在为下一场会议做准备,要为后辈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全面指导。见面时,聊起自己的专业,“眼睛会发光”是他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后来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他眼里的光是一种把事业干成专业,再把专业干成爱好的喜悦。
“我非常喜欢自己的研究领域,人一辈子真正做成一件大事,是非常幸福的。”彭毅长期从事湿法冶金及有色冶金科研工作,在钒技术研究领域有较深造诣。他曾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钒钛磁铁矿提钒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及多项攀钢重大科技项目,原创性提出了“非碱金属焙烧—铵介质在线循环”清洁提钒新方法,发明了“钒渣钙化焙烧—铵介质循环酸浸—铵盐沉钒”新工艺,揭示出钒渣高温焙烧液相产生机理,构建了钒渣焙烧温度控制理论体系,突破传统提钒技术无法兼顾绿色、高品质和低成本生产的技术瓶颈,解决了钒行业的环保、技术经济难题和普遍存在的焙烧设备黏结难题,所主持开发的工艺应用于攀钢西昌钒制品厂,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钒的清洁生产,累计创效数亿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彭毅这样科研人才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科研难点被攻关,越来越多技术痛点被解决,科研成果也快速转化为攀枝花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动力缘何而来?难点如何攻关?他和攀枝花的故事要从37年前说起。
1986年,彭毅从成都科技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一毕业就分配到了攀枝花,反正是到组织需要的地方来。”彭毅笑道。
来攀前三年,彭毅作为助理工程师跟着钒领域专家学习,在不间断的实验研究中积蓄成长能量。1992年,彭毅开始自己独立承担第一个课题:提高多钒酸铵的回收率的研究。“当时就每天在攀枝花第一个生产钒的车间里做实验,好在这个研究推广应用之后的效果还不错,当年就创下200多万的经济收益。”彭毅难掩自豪。
1993年,彭毅成为工程师,1994年,他开始了自己独立承担第二个课题:氨水沉钒技术研究。“当时煤化工的无水氨找不到销路,怎样拓宽这个销路?我就在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怎样让氨水能够应用在生产中同时没有刺鼻的味道?’想了很多办法,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解决的成效也不错,当时还得了攀钢集团的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彭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第一个获奖项目。
收获一些成绩后,1995年,彭毅转行去做了其他金属研究工作,在学习了其他领域的知识后,2000年,彭毅又回到了钒这个系统。他说:“这几十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跟钒相关的工作。”
2001年到2004年,做钒的提取技术;2005到2006年,解决钒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2007年,这个问题得到解决。“06年到07年至少有半年的时间,我吃不好,睡不好,每天待在研究室十三四个小时,一直在琢磨怎么实现这种清洁化生产,就是想把这个重要的项目做好。”彭毅的压力也源自于自己。“怕自己辜负领导和组织的信任”他说。
对于彭毅来说,得益于前期的学习,这也是他成长最快的阶段。令彭毅欣喜的是,困扰他半年多的问题最终得到了顺利解决。“我换了个思路,废水干嘛非要排放呢?直接拿回来用不行吗?想返回来用,要达到一个怎么样的标准?怎么样才能符合可以用的条件?从这个点着手开始去解决问题。有了思路之后,马上开始设计试验。搞了两三个月,问题就解决了。”
“方法简单,成本低,钒收率高,废水全部循环利用,产品质量也好。”专业人员对彭毅的实验给出评价。钒收率有多高?彭毅则信手拈来,现场为记者进行了计算,“是86.3%左右!”
在长年累月的研究中,彭毅负责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钒钛磁铁矿提钒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及多项攀钢重大科技项目,两个项目成果分别获得2012年和2016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数十项,获国外发明专利19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其发明的专利“一种氧化钒的清洁生产方法”也在2013年获得纽伦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2013年和2019年,两项专利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
现在,彭毅开始为年轻的科研工作人员提供课题指导,他经常给后辈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教导他们做事业要专注,要持之以恒。他说:“接下来,希望自己能多帮助一些年轻人,让他们尽快独当一面,成为我们钒领域的专家。”
责任编辑:梁芝羽 审核: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