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德阳10月20日讯(记者 谢川霞 摄影报道)十月,深秋的广元市秧苗繁育中心的秧苗大棚内刚种下的上海青、小白菜正在一茬一茬往外冒。
文家雄(右一)和何媛媛(左一)正在现场路演 摄影谢川霞
秧苗大棚种上了蔬菜?“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大棚‘智慧’的地方。”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兼工厂化秧苗繁育系统负责人文家雄说。
这样的场景反映出文家雄团队在2023年全国数字乡村创新大赛中构建的《工厂化秧苗繁育系统》项目已经落地。在本次大赛中,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杀进决赛圈。
何媛媛现场路演 摄影谢川霞
“秧苗繁育系统自2022年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已更新至第4代,新增了更多应用场景,并考虑到大棚管理者计算机知识水平,简化了很多操作流程,使整个系统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文家雄告诉记者,项目有现在的进展,离不开团队中20名“00后”学生。
给智慧大棚装上大脑:集成性+实用性 双buff叠加
今年7月,团队成员之一“00后”大三学生何媛媛和小伙伴凭借团队丰富的智慧大棚系统经验,在今年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斩获好成绩。也是这次路演,让团队获悉了数字乡村创新大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想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是想把我们的产品在全国推广出去。”
智慧大棚监控系统模型
报名后,文家雄团队的5名老师和20名同学把秧苗大棚当作课堂,不断优化改进细节。作品设计以营造秧苗最适宜生长环境和水肥精准灌溉为目的,为其他农业大棚建设提供行业技术参考标准。
智慧大棚系统随处可见,“工厂化秧苗繁育系统”为何能脱颖而出?“最大的亮点是集成性。”文家雄介绍,常见的智慧大棚系统对于大棚内影响植物生长的核心指标监测多数只能实现一两个,但是“工厂化秧苗繁育系统”可以实现对大棚内地上大气的温度、湿度、CO₂浓度和光照度,以及地下土壤的温湿度、电导率、氮磷钾和pH值等11个核心参数的实时监测。
“光有监测还不够。”文家雄说,在得到核心数据后,对数据的智能处理很重要,系统可以根据数据,控制水肥一体化设备、水帘、风机、遮阳板等执行机构全自动操作。在这样精准地操作下,不仅确保秧苗的质量,还将需要40天生长周期的秧苗,缩短至20—25天。
自动化育秧
“其次是实用性。”文家雄举例,传统的智慧大棚系统在分析出施肥数据时,需要手动去开关,控制参数,如此,对于大棚管理者而言,计算机技术就会成为壁垒,“但是,现在全自动了,不仅能减少使用门槛,还能节约人力成本。”如“工厂化秧苗繁育系统”的落地地广元市秧苗繁育中心,50亩的智慧大棚,日常管护人员只需一名。
系统的实用性还体现在,智慧大棚在系统的搭载下,除了能进行秧苗繁育,还适用瓜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等作物四季轮种。“这样一来,大幅提升智慧大棚的使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工厂化秧苗繁育系统的手机版中控台
20名“00后”挑大梁:从课本走向了实践 坚定发展农村的决心
回望整个参赛历程,21岁的何媛媛作为大赛路演现场唯一的大学生,觉得收获颇丰,倍感荣耀。对智慧系统的认知从课本走向实践,“这也让我切身感受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景”。
团队中,除了老师之外,其余力量是由20名“00后”大学生组成,他们发挥自己所长,各司其职,20岁的大二学生易子琪负责宣发工作,向来对农业感兴趣的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这次比赛,更加坚定了毕业后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决心。”
广元市秧苗繁育中心内整齐划一的智慧大棚
最后,谈到获奖感受,文家雄说道:“获奖心情非常激动,希望工厂化秧苗繁育系统能够在全国推广,为其他农业大棚建设提供行业技术参考标准,为农民提供真正使用便捷的现代化技术,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作出贡献。”(除记者署名外 其他由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伍家秀 审核:雷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