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盐边
脱贫出成果,攻坚在路上
盐边县的脱贫故事

时间:2019-12-09 来源:攀枝花日报

安卡卡在村部广播室里宣讲脱贫政策。

毛银安在自己家新建的牛圈前。

钱可英(左)和村里的群众在讨论中药产业的发展发展。

苏跃在办公室里查资料。

熊开友在县会议中心宣讲脱贫故事。

   盐边县一直都是攀枝花市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盐边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发展答卷、民生答卷,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把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贯穿脱贫攻坚始终。

  2019年,是盐边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第六年,全县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任务,成果丰硕。

   在成果巩固上保持帮扶政策不变、帮扶标准不降、帮扶力度不减。投入资金3948.25万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072人次,巩固提升种植业 41747亩,特色养殖业27050头(只、羽);投入资金326.64万元,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574名,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0人;投入资金 4287.84万元,继续加大贫困地区交通、水利、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脱贫项目建设上,针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等“短板”规划项目,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项目到人、规范高效。2019年,累计投 入各级资金21705.5346万元,实施10大类40项297个项目。截至目前,竣工率达100%,资金拨付率达95%以上。

   在排查整改上,扎实开展“回头看”大排查,全面开展补差补短,已整改完成省、市督导、抽查、核查、大排查反馈问题31项;对县排查出的1756项问题, 涉及贫困户问题864项已全部整改完成,完成率达100%;涉及特殊困难户问题892项,已整改512项,完成率达75.9%。

   在凉山自迁工作上,认真制定“一户一策”实施方案,及时兑现人均900元产业发展补助金和户均5000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投入资金5103.22万 元,实施248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和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项目建设。经县级验收,1230名凉山自迁贫困人口均实现了有安全住房、安全饮水、 生活用电和广播电视。

  今年,盐边县脱贫攻 坚工作处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盐边县委、县政府创新载体,组织基层一线的脱贫先锋,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县城会议中心礼堂及乡镇、村组进行宣讲,在宣讲中 谈感受、讲方法、传经验、鼓干劲,进一步带动退出村、脱贫户在奔康致富路上出实招、亮新招,紧扣乡村振兴,决战决胜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

  本期《今日盐边》,听5名脱贫先锋讲述他们的故事——

  安卡卡:我亲身经历的道角村之变

  我叫安卡卡,今年51岁,是温泉乡道角村的一名普通村民。

  道角村这5年的脱贫攻坚,是我这一辈子亲身经历的最重要的大事。大道理我不会讲,只想通过两个小故事,说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道角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个故事,是“一篇报道”里的变化。

  曾经的道角村,是一个“吃水靠扁担、出行靠双脚、照亮靠松明”的深度贫困村。

  2014年4月3日,《攀枝花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道角村有多少“阿木可”》,当时正是道角村脱贫攻坚最火热、最关键的时候,这篇报道真实反映了村里的巨大变化。

  阿木可,是我们彝语里“干部”的意思。

  道角村的变化,是从共产党派进村来的阿木可们开始的。

  2012年4月9日,市里的“阿木可”从格萨拉徒步近3个小时,翻山越岭来到道角村最偏远的干河组。

  2013年3月13日、7月1日,省里的“阿木可”两次来到道角村。

  ……

  5年来,省上、市上、县上数不清的“阿木可”们带来了数不清的项目、资金、施工队伍,贫穷的道角村每天都在变,像画画一样,新公路、新水池、新电网、新基站、新产业……一个又一个落地入户了。

  2017年12月,通过省里的交叉检查验收,道角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65元,成功高质量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驻村书记”的变化。

  我要讲的这个干部叫何双江,是市委宣传部派驻道角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何双江进村的那天,是一个人来的,背着一个大背包,带副眼镜、很年轻,像个文弱的书生。村民们根本不信任他,私下喊他“那个汉族背包娃儿干部”。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娃娃”干部在报到的第二天,就扛着行李住到了村部。

   他是2016年2月份到道角村的,3月11日,从村部骑摩托车去各组入户走访的时候,因为道路不熟,在一个急弯处摔到沟里,全身5处摔伤至化脓;4月 11日,他又赶到村里来,在去力苏坪组查看羊圈时,被农户没拴好的黑狗咬伤,打了一周的狂犬疫苗;为了尽快让村里的产业转型,他从山下联系了一批青花椒苗 上山,结果车辆侧翻,他滚进了全身是刺的青花椒苗里,手指甲都摔掉了……

  不到3个月,从村干部到村民,大家都心悦诚服地叫他“何书记”。

  何书记的能耐很大,在道角村驻村2年多时间,他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全市贫困村第一个村部农民电影院,第一个流动种植养殖课堂,第一个从外地引进能繁黑母猪,第一个开通村级社社响广播……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支两委的凝聚力空前高涨,鲜红的党旗不光在村部飘扬,还随着流动课堂在全村六个村民组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飘扬。

   2018年2月,驻村期满的何双江要回原单位了,那段时间,村里的干部、群众心里都很失落。临走前的那天晚上,我们一群村干部和他聊到很晚,他答应我, 第二天让我送他下山。可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去送他的时候,他已经走了,空空的桌上留着一张纸条:“老安,谢谢你的相送,来的时候我是一个人来的,走的时 候,也让我一个人走吧,我会一直记着道角村的。”一刹那,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为这个党组织派来的、和我们打成一片的、带着眼镜长相普通的汉族青年流下了感 激的泪水……

  毛银安:握在手里的富裕,记在心里的幸福

  我是红果彝族乡松坪子村的村民,叫毛银安,今年53岁,村里的乡亲都叫我“牛倌儿”。

  说起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我这个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深山牛倌,想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

  我家住在海拔2100米、全村最高的村民组上松坪子,因为妻子常年患有精神疾病,家里只有我一个劳动力,我家是村里最穷的,逢年过节连一只自家养的鸡都舍不得杀来吃。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靠着共产党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我这个老高山的彝族农民,还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出富裕的生活。

   2013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了松坪子村,我家通过精准识别,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拿到了第一笔产业发展资金4500元。在驻村干部的参谋、建议 下,我决定发展天然牧场养殖,先后购买了4头西门塔尔牛和10多只高山羊,开始了一年又一年风雨无阻的进山放牧。期间,在全乡产业结构转型中,我家原来种 苞谷、土豆的山地,栽种上了核桃、青花椒等经济林木。

  2015年,按照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我从乡里的农村信用社贷到了3万元产业发展无息贷款,建起了全村最大的牛圈。

  从新牛圈建起的当年开始,我家6口人的家庭人均收入节节攀升。2018年,我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0元左右,在红果乡的十里八村创造了奇迹——曾经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2018年,村支两委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干,我在村农民夜校当起了“讲师”,为乡亲们讲解种植养殖技术,现如今我家的牛和“徒弟”们的牛已经达到了70多头,我也因此获得了首届“四川脱贫先锋”荣誉称号。

  钱可英:不负重托,不悔芳华

   我是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中槽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钱可英,2015年8月,在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我接受党组织安排,来到中槽村。4年里,我始 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让自己成为“村里人”、把群众当“家里人”、在全村脱贫路上当好“领路人”,时至今日,我可以自豪地说,不负组织重托, 不悔青春芳华!

  中槽村位于攀枝花最高峰川洞子下的两条深沟里,平均海拔2500米,有村民149户4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4户201人。

  组织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中槽村很偏僻,很落后,你去了要把脱贫工作赶紧抓起来,把村民的信心提振起来!”

  刚到村里,才知道村委会不通网络,没有电脑,甚至没有厕所。从县城到中槽村190公里的路程,要行车5个半小时,从乡到村全是急弯盘旋的陡峭山路,放眼望去是莽莽林海……

   为了不辜负组织的重托,为了大山深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康,我甩开了自己的铁脚板,持续3个多月进家入户摸排村情,调查农户基本信息,与全村农户一一见 面,把全村存在的问题、困难及需求,仔仔细细梳理了一遍。结果让我震惊,中槽村太落后了,还处于人背马驮的原始状态,一半以上的群众居住地没有通讯信 号,11户群众家未通电……

  我先从能为群众办到的事情开始,为村民代写申请、证明,填表、复印,帮助咨询政策,收集群众需要到乡上、县上办理的各类事项进行集中办理,迅速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要让中槽村彻底变个样,真正的发力点是完善基础、抓实产业。当时的中槽村,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太多,但中槽村不是独自在战斗,背后还有各级党和政府的强大支撑,还有社会各界的真心帮扶。

  我和村支两委的干部按照轻重缓急,列出全村发展建设的13个项目清单,来回奔走在190余公里的盐择路上。2016年2月,在帮扶单位市投资促进局的协调会商下,中槽村的第一个项目——投资20万元的大槽河新桥启动建设。

   2016年8月,大槽河新桥建成通车,为全村搭起了第一块发展跳板。此后,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扶项目流、资金流,如清泉般汩汩流淌到中槽村,至 2017年上半年,1100余万元财政专项、21个项目在中槽村落地,实现了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当年,经过省、市、县验收,中槽村成功摘掉了省级 贫困村的帽子。

  2018年、2019年,中槽村致富奔康的主战场转移到了产业巩固提升上。全村因地制宜、化组为区、特色各异、互为依托、打造样板,实施规范化示范点项目,建设村民学习交流的园地,培育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曾经的贫困村成了新闻村。

  苏跃:坚守初心,当好脱贫勤务兵

  我是军人的后代,自己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小时候,因为父亲长年在外,母亲是精神二级残疾,家境贫寒,因此我对贫困的理解很深;我是土生土长的盐边人,也是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党员,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奔康,是我的初心。

  脱贫攻坚之初,我任职红果乡脱贫办主任,接触脱贫工作早。2016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从各部门、各乡镇抽调一批年轻干部,我主动请缨,成为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我在部队服役整整13年,锻炼出了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执着精神。脱贫办刚组建时,大多数同志对工作不是很熟悉,唯一在乡镇全程参与过脱贫攻坚的只有 我一个,因此我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上主动挑担子,熬更守夜加班加点、走村入户宣传政策、田间地头谋划产业、项目现场协调施工成了工作常态。这些年,县脱贫办 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我执意留了下来,同志们称我是脱贫攻坚的“勤务兵”,我本来就是一个兵,这样的兵,我愿意当。

  6年里,我没有休过一次假。2016年11月,我母亲病重,当时全县脱贫攻坚正是省级考核的关键时期,我只请了半天假回家探望母亲,便又返回工作岗位,直到2017年1月母亲病逝,我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6年里,我基本跑遍了全县35个贫困村和92个插花户村,先后提炼总结经验、方法78篇,在“学习强国”平台、《四川日报》《攀枝花日报》以及省、市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刊发,其中有5篇简报经省签发各市(州)、县(区)学习借鉴。

  个人的作用只有放在集体的力量里,才能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是新时期党组织赋予党员的使命,作为全省首届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之一,作为盐边县数以千计奋战在脱贫攻坚基层一线的代表,我愿意肩负使命,风雨兼程。

  熊开友:共产党是贫困户的贴心人

  我叫熊开友,今年57岁,是格萨拉彝族乡古德村古德组村民,说起这几年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给贫困户带来的变化,心里的千言万语就汇成了一句话——共产党是贫困户的贴心人!

  我家住在古德村一个老地名叫马木匠屋基的山梁上,路远山高、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为了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我长年劳作、奔波,像头永远都不能停下来的磨磨驴子,苦日子总也熬不到头……

   5年前,党的脱贫攻坚开始了,经过村支两委民主评议,我家被识别为精准贫困户。乡上、县上有专门联系我家的帮扶干部,为家里的发展出谋划策,那一年我学 会了一个新名词,叫产业转型,家里的20多亩土地,依据地形位置,新栽种了青花椒、果桑、核桃,购买了10多只波尔山羊;家里的住房享受了贫困户易地搬迁 政策,新建了二层小洋楼。2016年底,我家有了第一张存折,有了第一笔存款——15000元。

  产业上的发展致富,不是贫困户生活变化的全部,脱贫攻坚这些年,贫困户最想什么、最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党就为我们做什么。

  我家住的山梁上,有一条河叫谭家河沟,以前无路、无桥,脱贫攻坚中,新修了11.4公里硬化路、新建了联通桥,打通了与山下的连接线。车子能开到我们的田间地头,如今山上的农产品售价比山下要高出1—2元。

  原来,我们这山上用电线路老旧,如今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我家里添置了冰柜、大电视、电热水器、养羊用的大功率铡草机。

  我们那里最高的山叫铜瓦山,原先,当地人都习惯叫它光头山,因为每年上山砍柴烧火、烤烟的屡禁不止,山上的树越来越少。这些年,新村建设家家用上了沼气,烤烟用上了新型密集式电烤房,上山砍树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数年的脱贫攻坚,我家、我们村发生的一幕一幕、一点一滴的变化里,都浸透着党的恩情、政府的关怀。

 记者 梁波 文/图


责任编辑:梁芝羽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