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门镇风光。
渔门镇,是盐边县中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红格—格萨拉—泸沽湖”百里生态长廊的“梦里水乡”,被赞誉为“攀枝花小江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鲜明的产业优势,造就了这里的美丽和富饶。
渔门镇党委、政府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在盐边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实际推动全镇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盐边中北部11个乡镇及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成为攀枝花市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集散中心及目的地。
立足于此,渔门镇树立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整合二滩库区已然形成的富集资源,打造“一心三区两点”库区阳光康养水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渔门+”,加出来的合力
近两年来,渔门镇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县委“三绿并行”的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推进“渔门+”落地、落实。
“渔门+农业”,在S216沿线、环湖路沿线,打造以农产品种植、产品分选、储存、包装、物流、营销、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渔门+医疗”,充分发挥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盐边分院(盐边县中医院)平台作用,立足北部,辐射凉山州盐源县、木里县,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华坪县,加快医院二期康养基地建设。
“渔门+康养”,充分挖掘、包装“犀牛望月、五牛困塘、垂钓金龟”的传说,结合库区综合开发,对库区水域进行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水上观光、运动、休闲、垂钓等项目,对渔门岛及沿线宾馆、酒店、农家乐进行升级改造,对羊肉米线、羊肉火锅、二滩鱼等老盐边特色餐饮进行包装打造,全面提升渔门吃、住、游软硬件品质。
为此,全镇重建设,兴农业,壮大产业助发展。
2018年,“三抓一强”全面推进。抓项目,争取精准扶贫危房改造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积极争取一事一议项目5个,总投资206万元,硬化路面7883米;抓资金,与上级部门保持良好对接,落实异地扶贫搬迁、小河沟征地赔偿、退耕还林等资金1100余万元;强基础,按照 “准、快、细、实、高,一次把事情做好”的工作标准,通过在镇机关、村(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提高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和群众满意度活动,为渔门镇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集镇管理规划等筑牢基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92000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472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64000万元、旅游服务业增加值271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11元。
布局“一心三区两点”,库区水乡寻乡愁
围绕市委“一核引领、一带支撑、三谷带动”的康养产业布局,按照县委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渔门镇党委、政府结合全镇绚丽多姿的山水湖光,优质的农业资源,紧扣“阳光满花城,山水在盐边,美景看渔门”的主题,创新“一心三区两点”布局,在集镇区域全力打造特色农文旅结合的库区水乡。
按照布局结构与功能分区,“一心、三区、两点”的“一心”,即笮山若水之心;“三区”,即半岛老镇综合片区、东部现代商贸居住综合片区、北部滨水康体健身休闲区;“两点”,即往西结合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现代农副产品物流园组团;往东在盐笮路结合老县城旧址、“犀牛望月”等传说地点,规划门户广场、设立旅游标志,打造以水库风光、农业生态及历史人文为特色的旅游点。
为此,全镇将全力抓实项目建设,升级改造渔门镇便民服务中心,完成渔门镇农民体育场项目建设,全面推进110万立方米库容的小河沟水库建设,力争后山村、双龙村、高箐村等8个村(社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单位;抓桑椹、芒果、青花椒等特色产业链延伸,招大引强,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品质量,制定标准,打造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和中药材的附加值;抓发展规划,做好 “阳光”文章,力争三期开发早日动工,拓展集镇发展空间;进一步建立干净、有序、安全、和谐、富裕、美丽的集镇秩序,盘活二滩湖水,做好犀牛村生态湖建设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方案,真正把渔门镇建成一座阳光生态城镇。
责任编辑:姚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