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仁和
曾述国:见证仁和区农业转型发展

时间:2023-06-13 来源:非钒钛度客户端


   杨国芳  记者  王南桢

  “总的来讲,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见到记者,76岁的曾述国感慨地说。刚参加工作就投身农业,直到退休,可以说曾述国见证了仁和区农业的转型发展过程。

插入的图片

    曾述国与老伴在看过去的老照片。

  “我1964年就到了攀枝花,到仁和区已经59年了,今年76岁,应该算是仁和区的一个老人了。”曾述国笑着说。

  “1973年成立郊区的时候,我在玉泉供销社,当时属于郊区的商贸企业。”曾述国说,他刚到攀枝花的时候,现在的仁和区主城区还是水稻成片,荒草遍布的场景。

  “90年代,仁和区还只有一条老街,春天花园那一片还是鱼塘。”曾述国讲,当时的滨河周围杂草丛生。“当年民间流行一句话叫‘臭仁和,热渡口,好耍不过河门口’,那时,我们就希望把仁和的河道整治一下。” 

插入的图片

    曾经的老街片区还是鱼池。


  体制探索 成功转型


  “1990年,因为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仁和区供销社,担任仁和区供销联社副主任。当时供销社个别边远网点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送物资经常要人背马驮。”回想起那些艰难岁月,曾述国眉头紧皱。

  1994年5月,曾述国提任仁和区供销联社主任,统筹指导全区5个基层供销社和4个县级直属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包括规划、供应农业物资。“除了粮油以外,几乎农业生产和吃穿用涉及的物资全归我们管,我们供销社主要提供化肥、农药、生产工具等。”曾述国说。

  那时,国家开始鼓励商品经济发展,供销社也慢慢向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当时全区供销系统800来号人,生活、工作、福利等都要考虑。”曾述国望着窗外沉默了片刻,“我到区供销社的时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期,那时候区供销社一方面承担着全区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物资的主渠道供应任务;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市场经济流通体制带来的冲击,所以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据1991年-2005年《仁和区志》记载,1988年,仁和区250个乡办以上全民、集体企业中93%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体制改革主要在区属国有、集体商业、粮油、供销企业中进行,1991年实行第二轮承包,当时曾述国所带领的团队正处于改革的风口浪尖。但再困难,区供销社也坚持发挥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主渠道作用。

  1988年,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仁和区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从初期8个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998年的15个,曾述国参与统筹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物资供应。1999年,仁和区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不仅肯定了仁和区农业发展,也为下一步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

  “15个项目中包括了粮食、蔬菜、生猪、水果、烟草、花椒等。”讲到从一点一滴的实验到最后成规模的农业产业,曾述国满脸自豪,“1991年,四川卷烟厂所在地的资阳县县长带了68万元来仁和考察,鼓励农户种植烤烟,一亩补助价值170元的烤烟专用复合肥,区供销社就在啊喇、大龙潭等地牵头发展烤烟,当年就发展到了4000亩。”  

  后来,仁和区根据每个乡镇的特点,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继续引进新农业产品。“通过30年来的实验,最成功的还是水果,在全市来说规模都比较大,像混撒拉的芒果,我们是亲自参加调研了的。”讲起仁和区芒果的发展,曾述国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插入的图片

    八九十年代的平地镇。

   农税改革 跨越发展 


插入的图片

    如今的仁和城区。(石磊摄)

  2002年4月,正是曾述国退休的这一年,仁和区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区农民实现“零赋税”。 

  “延续了2500多年的农业税就此结束,税免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国家也有经济条件开始反哺农村。”曾述国介绍,农村基础设施开始得到改善,道路交通、灌溉技术慢慢得到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仁和区农业开启跨越式发展。 

  “2008年‘8·30’地震后,仁和区在恢复重建时期,开展大河流域整治,从路歇桥一直整到五十一,河坝硬化,修了滨河路。转盘修起来后,变化就更大了。”看到当时的臭河沟一点点变成林荫步道,曾述国愿望成真。

  “生态要放在前面,这个是关乎千秋万代的事。当然我们仁和现在做得比较好,河道整治、创建文明城市、修建口袋公园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相信仁和区的城乡面貌将会有更大的改观!”讲到仁和区的变化发展,曾述国充满信心,“能够在仁和区生活,那是真的有福气!”

责任编辑:唐波 审核:梁芝羽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