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仁和
三线建设者谢开达:用火红青春书写仁和故事

时间:2023-04-11 来源:非钒钛度客户端

  阳佳朋 记者 王南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百万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奔赴大西南投身“三线建设”,构筑起新中国的西南钢城。

  2022年底,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曾经的三线建设者谢开达伫立于窗前,望着远方、眼中有光。

W020230411580644534572.jpg

  “回想起当时真的是不怕死、不怕累,一是因为年轻,二是因为对祖国建设怀揣着的满腔热情……”随着指间张张老相片翻过,谢开达脑中挥之不去的“三线”情怀、奋战回忆又渐清晰。


  “三线”情怀 一生中的骄傲回忆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1964年8月30日,21岁的谢开达在楚雄接到任务:前往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

  怀揣对三线建设的满腔热情,谢开达拎起背包、背上行囊,和21位同志一道来到了仁和,从此便在这里扎根发芽,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攀一代”。

  回忆起初到仁和时,谢开达说:“当年交通非常不便,从楚雄到仁和接近花了两天时间。当时攀枝花建设如火如荼,为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者,脚一落地我们就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住进招待所,谢开达主动让出自己的房间,用竹席、木竿、油毛毡临时搭起了一间小小的席棚,他在这席棚里,一住就是三年。

  1988年,谢开达再次响应组织号召,奔赴二滩水电站一期工程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时值雨季,雅砻江水一浪高于一浪。谢开达与同事为了完成任务,只能采取木船渡江的方式,他告诉记者,小木船在翻滚的江水中显得格外脆弱,好几次都是靠着老船工过硬的技术才得以顺利摆脱险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开达一行的工作提前圆满完成,得到了二滩水电站工程指挥部的好评,他也被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人,省国土局也授予他“四川省大型水电工程移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初心不改 五十年的仁和变化

  1970年7月,成昆铁路建成,让曾经闭塞落后的大西南,实现了经济腾飞。西南腹地,53年光阴里,金沙江水奔流不息;莽莽群山间,列车穿行不断,也为仁和的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建设初期,仁和是距离市区最近的集镇,当时基础条件不好,公厕都建在路边,雨天污水横流,当时攀枝花有句玩笑话‘臭仁和、热渡口,好耍不过河门口’。”

  1979年,攀枝花市做出改造仁和环境的部署,谢开达主动请缨接下任务。征地拆迁、走村入户、政策宣传,他运用10余年良好的群众基础,仅仅两年就完成了160多户的征拆任务及仁和街的整治。

  说起仁和的建设,谢开达展开相册,如数家珍。每张泛黄的照片旁,他都写下整齐的备注,时间、地点、事件一应俱全,仁和区50年的建设历史,浓缩在了这位“攀一代”的笔下。

  其中一张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苍凉的大山前,一位年轻人满脸堆笑,挺直的脊梁与眼中的光芒都是他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多年后,照片中的年轻人已是华发苍颜、耄耋之年,谢开达望着改天换地的仁和区,如同看见自己流逝的青春。当记者问到他对于仁和变化的感触时,谢开达用自己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心中的感慨。

  “夏日骄阳美,仁和的风儿吹,广场歌声在飘飞,唱夏夜仁和的美,唱得行人留恋不言归。”

  仁和美、不言归,这是独属于老三线建设者的浪漫。那段岁月,浸透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虽历尽艰难却无怨无悔,虽物质匮乏却激情燃烧。时光走过50年,回首往昔,所有付出皆是值得;展望未来,前路洒满无限阳光。


责任编辑:梁芝羽 审核:毛哲先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