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米易
铺展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 ——米易县积极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

时间:2023-06-27 来源:非钒钛度客户端


  

  吴植根 夏宇江 黄琴 记者 程礼攀 文/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近年来,米易县全面加强党对“三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结合乡村资源禀赋,米易县积极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建设各具特色美丽乡村,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一座座秀美整洁的“样板村”串珠成链,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释放崭新活力,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安全村:粮田变良田“种”出好日子


  行走在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撒莲镇安全村高标准农田间,看秧苗初长、听流水潺潺,一阵清风拂来,好一幅田园风景画。

  伴随着“哒哒哒”的发动机轰鸣声,一株株秧苗依次栽下,一片片新绿在田野里蔓延开来……5月,米易县首次大规模以插秧机替代人工栽插秧苗。从传统的“弯腰弓背,手指如飞”,到如今的“马达轰鸣,高速运转”,机械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在提高移栽质量和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

  “我们通过‘村民+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集中流转170余亩土地,开展优质稻的示范种植和推广,今年引进了机械化插秧设备,大大节约了秧苗移栽的生产成本。通过优质稻的示范推广,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提高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撒莲镇安全村党总支书记曾茂宏说。

  撒莲镇安全村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1700余亩,以稻菜轮作为主导产业,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也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土地利用率,不仅使良田增产,还让群众增收。“我们村每年5月至9月种水稻,10月到次年4月种番茄。一年下来,收成好的时候,产值约有四五十万元。”撒莲镇安全村村民文辅华说。

  2022年5月,在安全村,由袁隆平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及种植指导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项目米易示范片迎来现场测产。经过专家组对4个地块的测量,最终测试结果为平均亩产1097.5公斤,实现连续两年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

  在安全村村委会,田管员张远华正用“智慧田长”系统巡田。这是近日撒莲镇安全村新增的一个“智慧帮手”,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的监管方法,开启了耕地保护“天上看、网上管、地上巡、随手拍”的智慧监管新模式。“现在好了,从‘天’到‘地’的自动化、机械化,干农活越来越轻松。”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

  2022年11月以来,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以实景三维攀枝花试点建设项目为依托,以耕地保护应用为牵引,通过全面分析“田长制”耕地保护业务模式及当前短板,着力解决工作堵点,研发了市级“智慧田长”平台,在攀枝花市“田长制”试点村安全村开展示范应用。平台于今年3月正式建成,4月投入试运行。

  该平台充分发挥各级田长和网格员“哨兵”作用,满足动态监管、事前监管、主动发现、综合体系监管的需求,实现耕地常态化、动态化、精准化、持续化监管,能有效提高耕地保护力度和科学监管水平。智慧化的管理手段将不断提升管理效能,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第二粮仓”提供全面技术保障。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就是抓牢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安全村通过“村民+合作社+公司”的模式,盘活闲置土地,以“稻菜轮作”模式发展水稻、早春蔬菜,使土地效益最大化,既扎紧了“米袋子”,又充实了“钱袋子”。2022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650元。

  粮田变良田,“种”出了村民的好日子。如今的安全村,白墙黛瓦、水清稻香,美丽乡村已现雏形,老百姓的生活越发幸福美好。


  新山村:农文旅融合托起非遗明珠


  在米易县城区北部,有一个美丽的村落——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是米易县唯一的傈僳族聚居地。过去,这个不足2000人的小村落发展滞后。近年来,凭借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山村焕发出生机活力,成为了一张靓丽的攀西旅游名片。

  新山村坐落在龙肘山脉,景色秀丽,有万亩杜鹃、千亩梯田、百丈幽谷、十里画廊、危岩飞鹰、神秘深箐、龙肘日出、苍茫云海、河谷金辉、白雪红日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如诗如画。

  米易傈僳梯田被誉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最美梯田之一。梯田分布在海拔1000—3000多米的山坡上,勤劳聪慧的傈僳儿女经过世代开垦,将荒瘠山坡雕刻成山间梯田。一年四季,梯田景色各异,明净天空下,蜿蜒梯田千层万叠,美不胜收。

  新山傈僳族传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原始古朴的民风民俗沿袭至今。在这里,不但可以欣赏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还可以品味浓郁的傈僳族文化。这里有傈僳族约德节、舞蹈斑鸠吃水、织布技艺、刺绣技艺、葫芦笙舞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醉人的文化大餐。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新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修建通村道路,新山村摆脱了交通闭塞的困境,实现了与外界的畅通。依托梯田景观和傈僳族文化,新山村打造了以米易梯田观光、傈僳族文化体验和河谷休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欣赏傈僳族的传统歌舞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亲身参与手工艺制作,体验独特的傈僳族文化。热情好客的傈僳儿女开起农家乐,当起了导游接团,开发特色手工艺品销售,实现增收致富。

  省人大代表、新山傈僳族“刺绣技艺”传承人贺春艳说:“新山傈僳族文化享誉全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我做的刺绣工艺品,每年能卖出100余件,相信以后能够让更多人喜欢上我们新山的傈僳文化。”

  新山村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大胆尝试,精准发力,从一个偏远落后、无人问津的小村落,一跃成为如今的旅游胜地和“网红”打卡地,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龙华村:打好“三张牌”走好振兴路


  千亩果林景观壮美,绿水青山清新自然,房屋道路干净整洁……米易县草场镇龙华村,一个远近闻名的“枇杷村”“亿元村”“网红村”。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蝶变成一个产村相融、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宜居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龙华村坚持以产业富村、人才强村、文旅兴村为抓手的发展之道。

  打好“产业牌”。草场镇龙华村幅员面积16.3平方公里,过去主要以种植甘蔗、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历经10余年探索,逐步形成了以枇杷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龙华村深挖优势、抓牢特色,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不断培育特色产业,念好“枇杷经”,种好“摇钱树”,打好“产业牌”,探索出“支部+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实施“阳光用水”制度、“诚信红线”制度,建立“红黑榜”,制定“行为规范十条”,为保障枇杷产业持续发展注入良方。枇杷不仅畅销北京、广州等20多个省市,还相继出口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米易枇杷”主产区,龙华村全村种植枇杷7000余亩,年产量超5000吨,2023年产值超1.15亿元。

  用好“人才牌”。做大做强枇杷产业,必须以人才为支撑。近年来,龙华村强力推进党建引村、人才强村,率先实施农村外出优秀人才“归雁工程”,建成枇杷专家工作室、科技小院,成立“新乡贤联谊会”,积极鼓励动员外出的优秀人才回村创业、回村发展,把返乡农民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农技骨干。同时,借助乡贤、专家团队力量,搭建“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在各级农业部门、科技部门专家的指导下,成功研发并推广枇杷控时成熟技术,使得枇杷在当年11月至次年4月错峰上市,在全国属最早熟产区,被称为“早春第一果”。

  创办“田间学校”,创新“果农教果农”培训模式,成功培育土专家57名、种植能手620人,每年无偿培训1200余人次。全面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电商200余家,引进物流企业、电商服务站点入驻。

  树好“文旅牌”。龙华村因地制宜,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建成了集种植、体验、观光、休闲、康养等为一体的AAA级景区——米易枇杷生态园。整合农户闲余住房及土地,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开发了枇杷膏、枇杷花茶、枇杷酒、枇杷蜂蜜等以枇杷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真正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

  站在村文化广场放眼望去,几十户农户屋顶上的光伏发电板闪闪发光,一棵棵“太阳树”分散在枇杷林间,十分惹眼。充足的光热资源是龙华村取之不竭的自然财富,为用活资源建设绿色村庄,龙华村共安装了10棵“太阳树”光伏发电桩,每棵年均发电约9000千瓦时,除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还能实现售电收入。

  如今的龙华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和四川治理有效名村等诸多荣誉。

责任编辑:唐波 审核:梁芝羽

网站联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