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超 杨双羽 记者 胡波 文/图
近年来,东区东华街道新源路社区立足辖区大型小区多、小微企业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积极创新实践,推行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治理联抓“三联”工作模式,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全面打造“善治新源”共同体。
“联组织”聚合力,夯实社区治理基础
在御林景秀小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小区通过“1+2+N”的工作模式,带动物业管理、双报到、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实现了小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小区55名“双报到”党员、13名小区直管党员等,认领绿地养护监督岗、卫生保洁监督岗、停车秩序监督岗、小区治理调研员等志愿服务岗位20余个。通过工作深入开展,小区更多的党员敢于亮明身份参与到小区管理服务工作中来。
居民在公园大地小区坝坝会学习二十大精神。
这是新源路社区“联组织”聚合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串点连线筑网,积极构建“4+4+N”社区网格治理体系。
理顺四级治理主线。全面建成“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实现辖区6个小区54栋楼党组织全覆盖,一体统筹织密“组织网”。
畅通四级治理渠道。构建“网格员+楼栋长+邻里小组长+治理能人”联动治理机制,推行“平急结合”一线工作法,发掘动员400余名机关“双报到”党员和热心群众参与小区治理,激活基层自治“微细胞”。
织密N张治理网格。建立“纵横覆盖、网格联动”工作机制,按片区功能划分13个网格,将153家小微企业、机关单位统编进网格,引导金融、餐饮等领域3000余名从业人员入网参治,实现社区党建圈、经济圈、服务圈“三圈合一”。
“联资源”优服务,激活社区治理动能
近日,天悦湾小区邻里小组长刘林和志愿者入户包联户陈启明老人家,详细了解了老人家中情况,为老人提供生活服务。陈启明已年过八旬,家中二老独居,因小区未通公交车,老两口的活动范围受限于小区。为此,刘林专门为他联系了志愿服务队上门为他进行一对一的磨菜刀、量血压等服务。
这是新源路社区“联资源”优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社区充分发挥党建链接资源优势,搭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壮大社区社会组织规模,热心服务居民。
居民议事。
建机制育队伍。依托社区社会工作室、志愿服务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红色领头人选育、组织规范化建设、实践操作检验、总结提炼提升”培育模式。
建阵地孵组织。统筹社区综合服务阵地300㎡与社会组织共建共享,采取“阵地换服务”等形式,孵化引进“爱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等12家社会组织。
引项目促发展。开通线下线上平台发布“新源菜单”,采取大众“点单”——社区“派单”——团队“接单”模式助推社会组织发展,累计引入项目59个,向社会组织发放项目资金105.8万元。
“联治理”激活力,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在疫情封控期间,天悦湾小区邻里小组长们纷纷戴上红袖标、穿上红马甲,坚守值守点,以实际行动守护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来,新源路社区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活动品牌。
联合爱思青年开展青年会客厅活动。
建服务矩阵。融合阵地资源,建设集小区党支部+特色党建示范街+党建领航人才孵化基地+家门口的党群服务站+街警联动示范窗口+“攀小东”红色驿站为一体的街区党建服务矩阵,扩展活动新空间。
链群众需求。聚焦居民所需,搭建“‘新’连心”服务平台,联动资源分类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8类服务,累计办理各类民生实事32项,解决群众身边烦心事1200余件。
创特色活动。针对不同年龄结构人群特点,孵化“邻里乐坊”等1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创新开展“花城守望·邻里互助”“慈善新源·邻里温度”等7大类20余项“邻里”主题活动,发动志愿者4000余人次,多元化、全方位服务居民。
责任编辑:梁芝羽 审核: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