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爆料: 0812-33332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12-3333216 举报邮箱: scpzhrb@163.com

标题

新闻聚焦 时政 社会 理论 即时新闻 本土  国内 国际 专题汇总 康养 社区 公益 活动
权威发布 区县 园区 服务 本网直击 融媒体 直播 视频 生活动态 教育 房产 文体 资料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米易
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米易县: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时间:2019-12-10 来源:攀枝花日报


5252ed5ac1e2e4be358f03e4e168ae3a_s.jpg

脱贫后的新生活。 (特约摄影师 王东摄)


   12月初,米易县3个贫困户家庭生活的画面,映着冬日暖阳,格外生动——普威镇新龙村的阿于阿巴面前,110多只肥羊悠然自在,长势良好;白马镇黄草村的张毅用培训学到的技术,通过帮客人清洗抽油烟机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攀莲镇水塘村的左自英领到了女儿看病的卫生扶贫救助基金75000余元,一家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故事,描述着米易县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画面。

  今年10月,经乡级自查、县级核查,米易县25个贫困村已退出贫困村序列,3406户12875人已脱贫人口全部达到2019年脱贫退出标准;429户2214人凉山籍自发搬迁贫困人口达到2019年脱贫退出标准,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告,退出贫困人口序列。

  聚焦脱贫指标 把工作做到实处

  11月中旬,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的村民们接到通知,全部到村委会“上课”,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老师们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

   课堂上,来自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的张晓黎教授为村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名绣、少数民族绣品、傈僳刺绣的特征等知识,并亲自为新山傈僳族设计相关刺绣 图案;川师大文学院教授黎孟德根据新山傈僳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在保留傈僳风情的基础上重新对舞蹈进行了编排,并计划重新编写傈僳族祝酒歌,让新山傈僳族歌 舞更具旅游吸引力。

  “我本身有一定的刺绣基础,这次老师带来了新的刺绣图案和设计理念,让我的技术有了很大进步,观念也有了转变。”新山村2组村民张华美课后说道,“我一定会学好技术,传承和发扬傈僳族刺绣技艺,让更多人喜欢上傈僳族刺绣。”

   巩固与提升是米易县2017年25个贫困村实现“摘帽”后的脱贫攻坚主旋律。米易县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大会召开后,对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明确 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细化工作举措,规定时间节点,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每位县领导牵头联系指导一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 实事、惠民生”活动,直接推动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制定印发了《米易县2019年高质量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方案》《米易县2019年凉山自发搬迁贫 困人口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米易县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工作手册》等方案和办法,促进帮扶措施落地见效。

  围绕贫困村的“一低五有”“四个好”退出标准,贫困户“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退出标准,米易县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策落地见效。

   全县凉山自发搬迁贫困户需落户5106人、落户率达95%;全年务工转移贫困劳动力1110人、公益岗位托底安置267人、纳入低保22201人次、救助贫困残疾人7518人次;投入专项资金5200余万元,实施1010户凉山自发搬迁贫困户危房改造项目;设立500万元教育扶贫基金资助贫困学生 4620人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率100%;设立637万元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救助贫困群众2441人次,发放救助基金122.53万元,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从产业到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各个方面,米易县聚焦脱贫指标,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创新工作举措 高质量实现脱贫

  在米易县第十四届党代会报告中写道:“坚持帮扶政策不变、帮扶标准不降、帮扶力度不减,坚决不让任何一名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这是米易县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具体实践。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难题、新的挑战,米易县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通过各乡镇微信公众号、新生活运动、启明星计划、农民夜校、星级农户评选、农家女大课堂、科技“三下乡”、村级优美家庭等平台载体,米易县创新开展思想观念转变教育,群众发展观念不断转变,自发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感恩奋进、脱贫攻坚”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在“四好村”建设中,米易县充分发挥“三会”“五员”作用,积极培育“四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223场次,赠送图书2400余册,开展科普宣传29场次、2000余人次参加,开展法治宣传服务226场、发放宣传资料27000余份, 开展义诊69次、2865余人次参加,放映公益电影1044场次,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9个、市级“四好村”59个、省级集体经济示范村6个,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

  今年10 月17日,新山傈僳族乡两项省级非遗项目亮相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展”,新山模式成为全省“非遗+扶 贫”“非遗+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获得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称号,带动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500至600元。

  在普威镇西番村苏儿莫地养殖专业合作社,“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让当地贫困户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贫困户以产业项目扶持基金入股合作社,通过支部带头、公司拓市场、合作社技术保障、贫困群众参与,入股贫困户每年每户获得红利400元左右。

  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下,贫困地区群众致富增收的脚步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

   米易县抓住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发展机遇,创新全县“种养循环、一村一品、示范带动、品牌营销”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思路,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 工、拓市场、促融合”几大环节,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00多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66个,开展贫困村农业标准化生产3项以上,申报扶贫龙头企业4个,建成产业融合示范园区5个、休闲农业景区6个、休闲农业示范村10个,建成了10万亩河谷区稻菜轮作、25万亩中山区特色水果、27万亩高山区生态林果、烤烟、畜牧“三大产业带”,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产业提质增效,促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


记者 周翼

责任编辑:梁芝羽

网站联盟

关闭